@魯西人
讓我們斟滿這一杯
可以是一杯茗香的清茶
犒勞辛苦忙碌的我
可以是一杯香醇的咖啡
獎賞努力堅持的你
可以是一杯溫潤的白開水
慰勞勇于挑戰(zhàn)的我們
這一杯
敬你,敬我,敬我們
敬每一個平凡又不平凡的魯西人

將“不能扛事”的質疑變成“靠譜”的口碑
“到底是專業(yè)出身,腦子活,點子多,有兩把刷子!”在多元醇事業(yè)部運行二班,提起孫華波,同事們的夸贊里帶著藏不住的佩服。
十年前剛入職時,這個戴眼鏡的90后小伙曾被質疑“不像能扛事的”。那時他站在轟鳴的反應器前,額頭滲著汗珠,連DCS基礎操作都要攥著手冊反復核對。
但他不服輸,別人巡檢走流程,他認真記錄每個運行參數;別人午休時,他抱著設備說明書啃;為摸透調節(jié)閥的脾氣,他把故障案例看了一遍又一遍……半年后,他能準確說出每臺泵的最佳震值區(qū)間,曾經的質疑變成了“小孫靠譜”的口碑。
去年10月的一天,主控室反饋進氣提塔合成氣流量異常報警,孫華波掃一眼儀表盤“調節(jié)閥卡澀,副線開一半,快!”說話間他沖進現場,邊開副線邊與主控室同步數據。三分鐘后,流量曲線穩(wěn)穩(wěn)回落;五分鐘后,報警解除。
這一杯,敬孫華波!敬他貓腰巡檢的背影,敬他筆記本上的蠅頭小字,敬他危急時刻的挺身而出。
(多元醇事業(yè)部 顏景鎮(zhèn))

用耳朵讀懂設備 把難題熬成創(chuàng)新
“孟師傅的耳朵比測振儀還靈。”新能源裝備公司有這樣一位基層班組長孟祥林,他有著“聽聲辨故”的絕活兒。
孟祥林所在的車間,大型設備、精密儀器扎堆,故障率高曾是卡脖子的難題??勺詮乃斏习嘟M長,大家發(fā)現設備“鬧脾氣”的次數越來越少,秘訣藏在他磨出繭的指尖和筆記本密密麻麻的記錄里,每次巡檢,別人看儀表讀數,他會貼著機身聽;別人記數據,他會記“異響的方位”“頻率的變化”。
去年深秋的一天,旋壓機檢修進入調試階段,各項參數都正常,可孟祥林突然叫停了調試工作,他繞著機器轉了兩圈后說:“第三個齒輪箱,聲音發(fā)悶……”拆開后,看到一枚關鍵固定螺絲因震動滑了絲,再晚半小時,整個傳動系統(tǒng)都可能報廢。
十幾年來,孟祥林琢磨每臺機器,850瓶口焊機會在雨天出現異常,他仔細調參數、換焊絲;559線旋壓機氧氣管道總漏氣,他為其加氣動控制閥;空壓機現場開關不方便,他翻遍電路圖完成遠程操控改造。
這一杯,敬孟祥林!敬他用耳朵讀懂設備的堅守,敬他把難題熬成創(chuàng)新的智慧,更敬所有像他這樣專注的同事。
(新能源裝備公司 尹承玉)

以主動攻堅與精準服務破冰開局
“突破薄膜市場零銷量的困局”是魯西銷售團隊2025年核心工作目標。
尼龍6產品銷售員李飛鎖定了寧波的一家包裝材料公司,然而這扇門卻敲得艱難。
“沒預約,采購部不接待。”遭遇閉門羹的李飛在廠門口轉了三圈,急中生智借門衛(wèi)招聘電話,硬是聯系上了采購負責人,爭得初次溝通機會。溝通中,李飛憑著對客戶需求的精準捕捉,針對性推薦我公司相關產品,最終打動對方拿到試料資格。
首單試料卻卡殼,產品指標擦著客戶要求的臨界值,薄膜總起皺。李飛迅速聯動生產和技術部門調整技術指標,并二次寄送試料產品。為確保調試順利,他帶著技術人員駐廠蹲點5天,全程跟進從原料到成品全流程,實時優(yōu)化工藝參數,硬是把問題啃了下來。后續(xù)整車貨測試中,產品穩(wěn)定性完全達標,客戶信任就此建立。
這一杯,敬李飛!敬他被拒的狼狽,敬他蹲守的疲憊,更敬所有像他一樣的銷售人:用主動撕開市場的裂縫,用專業(yè)焐熱信任,把“不可能”熬成“我做到了”。
(銷售中心 姜文正)

“電氣維修像中醫(yī)問診,接觸不良的火線會發(fā)燙”
轟鳴的裝置現場,師傅張令元蹲在防爆電器前指著EX認證標牌說:“記住,這是設備的‘安全身份證’。”這是他帶我的第一堂課,那時我只當是術語,后來系統(tǒng)培訓時才懂,他把“安全無小事”烙進了我的職業(yè)起點。
“電氣是技術活,更是良心活。”這是師傅掛在嘴邊的口頭禪。有一次,我巡檢時聽見一臺電機有雜音且溫度升高,心想“等所有裝置巡檢完再報也不遲”,結果差點導致設備跳閘。師傅嚴厲地批評了我,并叮囑:“發(fā)現問題必須第一時間處理或上報。”這次教訓讓我深刻理解了“安全第一”不是口號。
“電氣維修像中醫(yī)問診,接觸不良的火線會發(fā)燙”師傅教我聽聲音辨故障、看溫升查隱患;逼我對著事故視頻復盤,直到我能說出“如果是我,第一步該切哪里電源”;在應急演練中,他對手忙腳亂的我說:“別急,先驗電、掛警示牌;再急的活兒,安全也要做到位!”
這一杯,敬師傅!敬您蹲在設備前的背影,敬您吼我時的嚴厲,敬您把“安全”二字熬成血脈里的本能。您如一盞燈,傳授的不僅是技能,更是責任,照亮遠方。
(電氣電網中心 劉國鵬)

“角磨機要握緊手柄,量尺寸得貼緊鋼板”
初入制作車間,面對龐大的設備和繁雜的圖紙,我仿佛置身于一個全新的世界。師傅田京寶先領著我繞車間走了三圈:“這是剪板機,能撕開兩公分鋼板;那是卷板機,能把直的彎成圓的。”當走到一排工具柜前他說:“卡具、劃線規(guī)、千斤頂,每樣都得認準。”
真正跟師傅學習,是從遞工具、清理工作臺、協(xié)助測量開始,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,卻讓我受益匪淺。第一次跟著他鉚接鋼板時,我一上午竟然遞錯了三次工具。
“角磨機要捏緊手柄,量尺寸得貼緊鋼板”他邊操作邊念叨,每當完成一個關鍵步驟,師傅都會詳細講解要領和注意事項,這種“做中教,看中學”的方式,讓我對鉚工技藝有了深入理解。
有一次測量下料,師傅站在對面說:“角度偏了……”我瞇眼看了半天,心想差不多就行唄!他拿起水平儀往上一放,紅針果然偏出格子。“差一絲,裝到設備上,半年準開裂……”他蹲下來重新調整。此刻,我真正懂了什么是“工匠精神”。
這一杯,敬師傅。敬您教我認工具的耐心,敬您對待工作的較真。我相信,只要腳踏實地、持之以恒,終有一天我也能像師傅一樣,用雙手制造出精良的工程產品。
(第二工程事業(yè)部 黃慶陽)

用“軸”與“癡”堅守質量的執(zhí)著
質檢員小張對即將發(fā)貨的SCR反應器自查了六七遍,終檢時他仍手攥卡尺反復核校,量筒體、測法蘭、檢焊縫,激光測距儀的紅光在他瞳孔里跳動。其實,圖紙上每節(jié)筒體厚度、材質、檢測比例早已爛熟于心,可嘴里輕聲念叨著“再校準一遍”。有人笑他“太軸”,他卻指著設備說:“這是我?guī)Т蟮暮⒆樱垮e一個尺寸,錯過一條焊縫,心里都不踏實。”
再看機加工車間的老周更“癡”,正對著噴射器零件圖較勁。內伸管的加工順序,在他眼里像心臟瓣膜般精密;每張圖紙的線條,都被他視作需要破譯的密碼。有回加工一批關鍵部件,他盯著程序單突然喊停:“這里走刀路徑多了0.5毫米。”徒弟揉著眼睛湊近:“就半根頭發(fā)絲細……”老周卻紅了臉:“差半絲,可能就是產品壽命的十年之差。”他測量時連呼吸都放輕,這份融入血脈的嚴謹,早已成了刻在基因里的質量意識。
這一杯,敬我們這個團隊,敬每一個“軸”與“癡”的平凡魯西人,他們用匠心守護品質,用執(zhí)著織就質量防線,他們就是企業(yè)最堅實的底氣。
(第三工程事業(yè)部 史瑞芳)

享受挑戰(zhàn) 活出精彩
我們這間化驗室藏著支“非典型”戰(zhàn)隊,平均年齡35歲以上,非科班出身,半數成員從化工、機械甚至行政崗轉行而來,卻與玻璃器皿、精密儀器、五顏六色的試劑打了整整12年交道。外人說“你們夠穩(wěn)了”,只有我們知道,所謂“穩(wěn)”是一次次咬牙“出發(fā)”的勛章。
我們曾是“化學小白”,試管貼便簽、筆記里夾元素表,滴定失誤、數據作廢……蹲在通風櫥抹眼淚,師傅拍拍我們肩膀說:“怕什么?重新再來就是了!”
“請放心,一定能行!”我們勇敢扛下成品和原材料的全項分析挑戰(zhàn)。溶液炸霧、樣品結塊……鈦含量檢測屢次失敗,守著電爐調時間,湊在顯微鏡看顆粒,連午休都捧著記錄本算參數,當清亮的溶液呈現在杯底,大家都笑出了眼淚。
做鈦標準曲線時,屏幕上的數據停在“0.99”,離“4個9”的合格線差之毫厘。下班時間到了,但沒人挪步,翻手冊、換試劑、測溫差,深夜十點,當曲線跳出“0.9999”時,我們擊掌歡呼。
這一杯,敬我們!沒天賦異稟,偏要在專業(yè)里較勁;沒驚天動地的成績,卻把每個0.01%的誤差都摳到極致。
(質檢中心 尹飛)

做財務數字化轉型中的活水
十五載春秋,我雖然始終工作在財務一線,但每三年都會經歷一次崗位輪換。每一次從熟悉到陌生的切換,從手忙腳亂到從容駕馭的磨合,都像是為自己注入能量,拓展著我的認知,豐富著我的經驗與思考?;赝@段經歷,方知“變化”原是生命贈予的成長厚禮。
變化何止輪崗,數字化正重塑行業(yè)圖景,財務工作已由傳統(tǒng)“賬房先生”加速向“數據智囊”轉型,從記錄價值邁向創(chuàng)造價值。我必須以終身學習的姿態(tài)生長,將專業(yè)知識融入到新的操作系統(tǒng)中,從各項經營數據中分析提煉決策建議。
如今已至不惑之年,歲月予我的不是松懈的借口,而是更醇厚的熱忱與更踏實的擔當。未來的日子,我會繼續(xù)在輪崗中沉淀,在數字化轉型中奔跑,無論在哪個崗位,我都會認真對待每一張憑證,嚴謹核驗每一個數字,用心打磨每一份分析報告。
這一杯,敬自己!敬每一步追趕,每一次突破。我知道,所有努力的意義,不僅是與更好的自己相遇,更是與更優(yōu)秀的團隊、更有活力的企業(yè),共赴下一場壯闊的新征程。
(財務與風險管理部 李博)

步履不停 成長不止
還記得三個月前,我到雙氧水事業(yè)部報道的那天,望著轟鳴的裝置和密密麻麻的管線,我心里直打鼓;“四班三倒”要打亂所有生物鐘,能撐得住嗎?
考驗遠不止熬夜。班前“預檢”要逐臺測量設備溫度;“案例分享”時聽老員工講以往的事故經歷;“十交五不接”看似薄薄一張紙,卻是員工的‘安全符’;班后一小時培訓中,安全視頻里不忍直視的畫面……那些曾覺得“麻煩”的規(guī)矩,原是用教訓織成的網,替我們兜住風險。
夏日的裝置區(qū)像個大火爐,師傅帶著我轉現場,指著管道設備講工藝流程和工作原理;深夜的操作臺前,我認真記錄屏幕上的各種數據,對比溫度、壓力、流量的變化規(guī)律;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,寫滿了許多復雜工況的判斷方法。是的,三個月前那個面對生產裝置手足無措的姑娘,現在能配合師傅完成交接班、運行參數分析等工作,操作知識的掌握也從“知其然”邁向“知其所以然”。
這一杯,敬自己!敬咬著牙適應倒班的深夜,敬每一個學習成長的日子,更敬此刻敢說“我能行”的底氣。我知道,這不是終點,是成為更專業(yè)、更可靠的化工人的起點。
(雙氧水事業(yè)部 劉心月)
此刻,請為最好的我們鄭重舉杯!
敬以責任為錨,把安全化作堅守的我;
敬以創(chuàng)新為翼,用智慧點亮星火的你;
敬以匠心為尺,既溫情又嚴苛的師傅;
敬眼中有光,心中有夢,永遠熱烈滾燙的我們!